孙兆军
作者单位:上海市经济工作党委
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将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全院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使之在全院的创新发展中发挥了核心、带领作用。 实施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为领军人才成长创造更良好的条件 1997年以来全院组织实施两轮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每轮3年。通过公开选拔,两批共有24名政治素质较好,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以研究生为主,在科研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有较大培养潜力的年轻骨干被选拔作为培养人选。通过在申报项目、业务进修、经费资助、人员配备、实验设备等方面给予优先条件,积极帮助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等措施,帮助他们加速岗位成才。 通过两轮培养计划,全院21多名骨干专业业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已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发挥着带头人作用。 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开拓新的学科 在加强原有优秀骨干培养的同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积极从外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开拓新的专业学科。2001年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罗利军博士,是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人选,进院后开拓了节水型水稻研究、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评价利用等研究领域;2002年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宋祥甫博士,是中国农科院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进院后开拓了河道水污染生物治理的研究领域。 “十五”期间院共引进20多位具有博士学历或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应届生50多名。 加大技术平台建设力度,不断改善领军人才创新的物质条件 “十五”期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努力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新建成国家双低油菜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蔬菜改良(上海)分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上海)分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平台5个,新建成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食用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技术平台5个,注入资金超过1亿元人民币。目前还正在筹建农业部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研究上海分中心等四个市级以上技术平台。 大力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扩大领军人才成果的示范辐射效应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市郊区及外省市的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和专业经济组织合作,以科研项目攻关、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服务等形式广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扩大领军人才创新成果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领军人才的创新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在上海市的奉贤、南汇、金山、崇明等区县建立示范基地26个,向全国各地提供新品种81个,提供各种农艺新技术32项,预测新增社会效益约11亿元。 通过各种措施的有效实施,领军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引领作用显著。“十五”期间,全院共承担国家及市级科技项目(课题)443项,合同经费达13223.2万元,来自国家层面经费支持比例由12%提高到26%,国家和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经费比例占到69%;全院共获市科技进步奖49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8项;发表科技论文1209篇(其中被SCI收录3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7.05),出版专(编)著38部;授权专利和品种权20项,审定品种126个。 全国劳动模范、油菜育种专家孙超才研究员带领的团队,育成的双低油菜系列新品种被农业部指定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推品种,其中“沪油15”、“沪油17”等品种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累计推广2500万亩,为院创收入1250万元,新增社会效益约12亿元,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罗利军博士带领的团队,育成世界第一份节水杂交旱稻不育系,推广至全国13个省市,在全球杂交旱稻的研究中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缺水干旱地区推广种植稻作物解决了重大难题。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 生物技术专家黄剑华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通过花药培养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程序和四倍体大麦花药培养技术程序,建立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麦细胞工程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优良啤酒大麦新品种“花30”,成为江苏、安徽、浙江啤酒大麦主栽品种,推广至湖北、河南、福建,累计推广种植600多万亩,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姚泉洪博士带领的团队,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经体外定向分子进化,首次获得高比活、耐高温的植酸酶基因,开发出了葡萄糖替代甘油的发酵工艺,申报了四项基因发明专利及一项发酵工程发明专利,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项目,该技术以1200万元转让给广东肇庆星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不仅为本单位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而且以新技术激活了一个厂。该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从中国农科院引进的宋祥甫博士带领的团队,拓展了水污染生物治理的专业学科,三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等科研和开发项目十多项,争取科研经费达1300多万元,在利用浮床植物修复太湖、黄浦江、苏州河叉道景观水域污染水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