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
刘 青
同学张总长期在集团公司担任高管职位,对人才的甄别与选拔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其亲自面试或推荐的高级管理人才已不计其数,已有多家猎头公司向他发出邀请。在偶然的一次闲聊中,他大力向我推荐其多年的好友:一名具有十余年手机销售经验并连续五年获得企业高层嘉奖的陈先生。
非常巧的是我正在寻觅高档手机领域的销售总监。认真看了陈先生的简历,的确是位比较优秀的销售管理人才:硕士毕业后一直在销售一线工作,十五年中先后在三家著名外资企业从事手机销售,职位从销售助理到大区销售经理,业绩从一年80万的销售额到团队一年8500万的销售额。
“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暗自庆幸。
张总补充说:小陈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铁哥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同一个学校,连他的婚姻都是我牵线搭桥的呢!直接推荐给用人单位吧我对他非常了解。。。
突然间我脑海中涌起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几个字。
我还是坚持约见了陈先生面试。资历从侧面反应了他的工作年限,阅历反应出他的从业经历,绩效代表了他在过去职位上的能力与贡献,而是否能胜任销售总监的任职要求,他明显没有信心。由于陈先生担任的最高职位是销售经理,所以以往的工作更侧重市场的开拓与销售团队的培养,而作为一个集团的销售总监,不仅需要较强的销售管理工作经验,更需要具备优秀的的市场判断能力和开拓能力,能迅速把握市场动态,制定并推进实施全面的销售战略和销售方案等等。通过我们的深入沟通,陈先生更清晰了自己目前的能力以及发展规划,他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离销售总监的任职要求,的确尚有距离并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提升。
张总感叹到:我们听说过一名优秀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杰出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因此千万不能因为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更不能因为我们对某人特别熟悉就在衡量时背离了“手表原理”——不用同一标准,结果就会出现“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在寻觅优秀职业经理人时经常唱的一首歌是《总有一天会等到你》,但等到的可千万不能是熟悉却又陌生的你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