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集成电路行业---
高级人才需求状况预测与分析(上)
詹 明
集成电路是现代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基础,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集成电路产业(IC产业)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己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人民生活和信息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目前,以北京、上海为中心的京津环渤海湾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是国内IC设计产业无可争议的发展热点。这两大区域无论在企业数、注册资本和人才聚集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2010年14家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中,有12家来自这两个地区。在国内IC设计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也多来自于此。
随着近年众多国际IC巨头在上海落户,上海已经成为中国IC工业的重镇。上海的投资环境比较好,微电子方面的人才相对聚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前来投资。继英特尔、IBM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以后,越来越多的芯片企业将研发队伍转移到中国来。世界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在建立上海办事处,并称“上海办事处将策略性地成为特许半导体进军中国其它地区的桥梁。企业的迁移,人才的紧缺,IC产业已经开始暗潮涌动。
IC人才争夺惨烈
IC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令人不安的是,上海本就不多的IC人才现在已成为全球锁定的目标。上海培养的IC人才出现了大量外流的现象,如上海高校每年有1200名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但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去了美国。究其原因,薪酬过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上海IC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国内属于较高的,但与专门生产芯片的美国公司相比,仅相当于其1/5。同时,企业间通过高薪、培训、深造、晋升等手段,“互挖墙角”抢人才的问题比较突出。IC人才争夺由过去的“远距离竞争”转向“零距离竞争”。10年前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员工90%以上是从国外派来的,如今这些公司90%的人才都来自中国国内。显然,上海IC企业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企业通过高薪、挖墙角来满足自身的人才需求,这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一家企业年初招了100人,可能年底会有30人跳到其它公司。引进IC人才势在必行。业内人士认为,在IC人才引进上,一定要设法使人才待遇向国际水平接轨,同时探索国际通行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期权期股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研究和解决IC人才大量外流的问题;以最大的力度吸引国外优秀的IC技术和管理人才,尤其是事业有成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或从事研究开发。
IC人才缺口巨大
为了承接新一轮IC产业中心转移带来的机遇,上海需要重点提高芯片设计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能力,依靠核心技术的研发,确立竞争优势,而这一些都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目前,上海IC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但IC设计与制造工艺人才缺口巨大(尤其是IC工程硕士)。在IC产业链中,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最强大的原动力。作为整个产业链的重点,对这部分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最高。IC行业如此大的人才缺口是怎样造成的呢?据了解,国内IC行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普通高校IC专业设置不足、课程设置脱离市场、IC设计投资成本相对较高等诸多因素是造成国内IC人才短缺的直接原因。
另外,由于过去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从事IC的企业,多半效益不好。和集成电路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在五六年前很难找到对口工作,专门培养IC人才的院系也因此逐渐萎缩。前几年国内高校甚至停招微电子专业学生,而微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至少需要4到7年。这样一来,国内IC人才培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IC产业要形成制造、设计与封装测试三业并举的格局,需要重点培育以下三种类型人才:IC设计人才、IC制造人才和IC封装人才,重中之重是抓好IC设计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有所侧重地造就高、中、低三个层次的IC人才,并培育一支懂专业、善经营的高层次IC领军人才队伍。
(作者系上海厂长经理人才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