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中尚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施 文
除了上期谈到的四大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热点外,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中通常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难点问题。
● 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对于人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谓“仁者人也”,即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或抹杀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对人性理解上的偏差,使得很多企业提出的“人 性化管理”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无法落实到实践中。与文化有关的很多现象,都成为制约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问题。
社会上充斥着恋权情节与官本位的意识,人们还摆脱不了在感性与理性、直觉与分析、自律与他律的矛盾中挣扎的困境。其表现直接体现在人们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接受程度。例如,在中国文化下,薪酬管理的难点并不在于如何实现它的激励性,而在于其公平性——中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是一个讲“面子”、“人情”、“关系”的社会。考核制度推行不力,并不完全是因为考核指标不能量化或不够客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阻于“万事和为贵、求大同存小异、报喜不报忧”等传统价值观念。
● 意识问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问题,大多是因为在意识层面没有明晰关键概念造成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事管理,是对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并没有揭示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 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是研究组织中的人及其关系的调整、事(工作)及其关系的衔接、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考虑人的因素,还要考虑工作的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是人的管理,是人的能力、个性、情绪、价值以及人性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只可利用,不可能拥有;人力资源的拥有者是人自身,资源只有被使用才有价值。因此,重新认识人的本质特征,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对于人的管理,首先要正视人、尊重人。它表现在正视和尊重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三个方面。单纯依靠主人翁精神、大无畏精神、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来要求员工并不完全符合人的本质属性。
● 体制问题
在具体的运行层面,体制障碍是影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难逾越的难点。无论是高管的问题,例如退休、换帅、薪酬、“双规”等,还是人才流动和培养,都跟体制紧密相连。
首先,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委托和代理关系不清楚,激励者和被激励者角色无法界定,这造成了一系列高管管理的问题:对企业高管人员的监督和控制,本应该通过市场规律来实现,通过科学的程序和制度来实现,但是仅通过一个组织来实现,还是非常困难的,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监管问题。
其次,目前我国所有人员是按照身份差异进行管理的:干部,由组织部门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由人事部门来管理;工人,由劳动部门来管理;农民,没有人来管理。
最后,沿用传统管理模式的国有企业,由于他们不是利润最大化的组织,所以人力资源没有内在核心需求,必然大大制约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而家族企业,由于理不清的产权关系和血缘、姻缘关系,则很难导入健康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管理方法的问题
目前,主观上我们都开始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但不知道应如何重视,只简单地停留在“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口头表面。一方面要有理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技术。中国目前理念和思想都处于国际前沿,但是很多好的思想、先进的理念我们没有办法去实现,无论是招聘、培训,还是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等各方面的技术和方法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都反映了这个问题。
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近三年有大量的文献都是在介绍国外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企业界也在大胆地尝试各种新的技术方法:平衡记分卡、KPI、360度考核、评价中心技术……但在使用中,难免出现了纷杂混乱的情况。实际上,这些方法是客观的,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必须首先掌握人员测评技术、工作分析技术、政策设计技术,还包括沟通技术、访谈技术等等,根据企业实际,有的放矢地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作者系上海厂长经理人才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顾问)
|